WTO前總幹事拉米:全球化道阻且長 未來可期

作者:互易市場來源:www.change888.com 時間:2020-01-03 09:18:46

全球化,壹個浩浩蕩蕩又無法阻擋的歷史進程,壹條開滿鮮花也長有荊棘的漫長道路。

  全球化,壹個浩浩蕩蕩又無法阻擋的歷史進程,壹條開滿鮮花也長有荊棘的漫長道路。從長期來看,全球貿易博弈依然懸而未決,去全球化主張仍然不絕於耳。世界貿易開放是否會陷入危機?全球化的前路究竟如何?在近期舉行的第三屆中歐深圳校區年度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Pascal Lamy)教授分享了自己對全球貿易願景的看法,他認為,雖然全球化正在遭受質疑,但若行而不輟、善用創新,就會在未來為人類創造更多福祉。

  全球化是不是壹件好事?

  十多年前,人們尚有可能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但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及其帶來的諸多巨大變化,人們開始對全球化有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全球化是壹個解決方案,能夠解決世界當前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有人堅信,全球化存在壹些弊端,目前部分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就是全球化所導緻的。大家眾說紛紜、莫衷壹是,因此我認為,我們有必要重新來理解和分析全球化的意義。

  影響全球化的兩個因素

  為什麽有些人會對全球化持有懷疑態度?這要從影響全球化的因素說起。過去十年,影響全球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技術和意識形態。

  技術進步改變了經濟走嚮

  最初,人類航海時使用風能,後來有了蒸汽,再後來有了電力,現在我們有了網際網路……可以說,技術水準的不斷進步大大提升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降低了遠距離交流的成本。

  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國家間的交流,也使得生產更為多元化和在地化,讓我們可以把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放到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進行在地化生產;技術的進步也幫助我們建立了全球供應鏈,讓我們能夠非常便捷地獲取信息。信息變成了新的經濟原材料,使得國際間的互聯互通變得更為頻繁,並完全改變了全球經濟的發展。

  意識形態推動全球化進程

  意識形態推動了全球化進程,這是壹個共識。國家之間開放貿易與交流,是我們未來應該走的路。

  全球化使得交流更為便捷。國家之間、企業之間都在不斷地交流,以找到更為高效且雙贏的合作途徑。當然,相互交流也意味著比較壓力:相比之下,誰做得更好?壓力往往能提升效率,這也是全球化的壹大好處,效率的提升使得經濟生產要素的分配更為高效。

  與此同時,社會和經濟系統所面臨的壓力在促成效率提升時也有可能會產生陣痛。我們需要在效率提升與陣痛之間找到壹個動態的平衡並加以嚴格管理。畢竟,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贏家而非輸家。

  如果我們希望全球化體系有更高的接受度的話,就必須去關愛那些弱勢群體。相對而言,西方國家有著較為健全的社會福利體系,在關愛弱勢群體方面有著更為周全的考慮。因此,它們的技術和意識形態也都在不斷地發展,能對全球化的經濟生產起到促進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全球化進程壹個轉摺點。這壹年,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技術都發生了變化。從意識形態來看,金融危機不僅給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也使得當時的金融體系頗受質疑。人們開始質疑全球化的合理性,他們認為經濟體之間彼此相互依賴導緻了連鎖效應,使得整個金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在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美地區,金融危機讓許多國家不得不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以控制財政支出和債務擴張,這也導緻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擡頭,在西方國家尤其如此。

  同時,過去十年,人們開始逐漸認清了人與自然、人與地球的關系,開始反思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全球經濟發展的做法是否合適。碳排放量不斷增加導緻了全球暖化,生物的多樣性也遭到嚴重破壞,在這種情況下,質疑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多。

  從技術角度來看,數字化趨勢使得國家間的相互依存度日趨增強,這是導緻國際貿易爭端的原因之壹。中美貿易爭端實際上就是中美兩國在高科技和數字化領域的競爭所導緻的。雙方的爭端雖然目前得到了暫時的遏制,但從長期來看,全球貿易博弈依然懸而未決,國際環境動蕩的隱憂依然存在。

  此外,美國、歐洲、中國對於數字化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美國認為信息是壹種商品;歐洲認為信息是自己的私人財產;中國則認為信息是可以促進互聯互通的手段。這種不同觀點,有可能引發彼此間的爭論。

  基於上述原因,全球化的合理性遭受了人們前所未有的質疑。

  去全球化絕不是最終方嚮

  當前,我們面臨著壹個新的變化:經濟越來越統壹,世界卻越來越分裂。去全球化趨勢會不會愈演愈烈並影響全球經濟?我個人認為大機率不會。如果回到30年前,我不會這麽判斷,因為那時全球經濟關聯還沒有這麽緊密。但當前全球的生產信息互相高度依賴,在這個階段去全球化成本極其高昂。

  前面我提到,全球化帶來高效率的同時也伴隨著陣痛,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去全球化會降低效率,並且造成更多的痛苦。在這方面,國際上有壹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美國總統特朗普所推行的貿易保護政策。特朗普認為全球化無益於美國經濟的發展,並認為美國問題的根源在於全球化,因此他推出的很多政策都是以美國優先的去全球化政策。我們暫且不論他的觀點是否正確,而是先了解壹下這些政策推出之後對美國經濟、社會造成的影響。

  特朗普希望減少貿易赤字,實際上美國的貿易赤字還在上升;他想讓美國的消費者更加福祉和滿意,但是現在美國的消費者比以前更加不滿了——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導緻關稅增加,而由進口國承擔的關稅成本最後會轉嫁給消費者……這個例子錶明,去全球化不太可能,它會降低效率、增加成本並且帶來更多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英國脫歐的例子。從很多方面來看,英國脫歐是小型的去全球化。英國人是推動歐盟去全球化的關鍵因素,公投脫歐之後他們發現成本是巨大的。以前,英國是歐盟的壹個成員,享有歐盟內部的統壹市場機制,但脫歐後不再享有。

  基於這兩個國家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去全球化不會實現。不管當前的輿論如何,去全球化絕對不是最終方嚮。

  當前中美關系不太穩定,這毫無疑問會對雙方乃至全球的經濟產生影響,但去全球化仍不太可能發生。當前,中美之間已形成壹種高度依賴的關系,雖然它們在貿易上會有壹些摩擦,但在文化等方面依舊有很多的交流。中美貿易摩擦會不會導緻整個全球化進程的終止?我的答案是不會。

  中美貿易摩擦使中興、華為、富士康等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牽連,並在更廣範圍內造成了不利影響。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我們自然希望中美關系健康平穩發展。

  如何讓全球化變得更有意義?

  有人懷疑全球化會帶來不良影響,那麽,我們如何做才能抑制這些影響?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創新來解決人們面臨的問題?

  我認為,我們可從以下4個方嚮來思考問題:

  把全球化的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更多考慮全球化造成的社會影響;

  更多考慮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

  加強全球治理機制的建設。

  到目前為止,全球治理機制並未發揮出很好的作用。當前,資本主義市場並不穩定,新興市場也還處於發展中,我們需要構建起更穩定的發展環境,需要充分發揮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借助這些國際組織讓各國擁有壹個開展全球經濟合作的良好平臺。

  我們在重新審視全球資本主義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如何與新興市場展開合作。此外,各國應充分考慮自身國情,通過健全國內的相關政策體系,來降低受到全球化負面影響的人口數量。

  在推動全球化的同時,我們還要保護環境。在我看來,環境問題是全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之壹,我們需要通過有效、恰當的全球合作,控制顯性及隱性的碳排放,並通過這個體系來實現環境的永續發展。在環境保育方面,中國與歐盟很有可能就控制碳排放達成雙邊合作,這也是我們接下來需要關註的重要議題。

  當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十分巨大,但全球治理體系並不完善,我們需要加強全球治理以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問題。除了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問題,我們也希望有壹個全球的整體解決方法,來解決全球化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挑戰。

  回到最初的問題,全球化究竟是不是好事?我認為全球化現在正在遭受質疑,或者說它比之前更加脆弱。盡管如此,我仍然相信全球化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我仍然覺得我們可以解決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享受它帶來的紅利。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受益,也為全球化做出了貢獻。

  如果我們想繼續朝著全球化的方嚮前進的話,就必須重新考慮發展過程中的平衡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利用發展機遇。

  當前,由於競爭過於激烈,資本主義市場效率已經開始降低,我們希望能看到壹些不同的做法並慢慢減少競爭,增強合作的機會。全球化最需要的就是合作,因為合作可帶來更大的利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就是壹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這所由中國政府與歐洲聯盟聯合創立的國際化商學院的成功,從壹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和歐盟可以合作完成壹些重要的項目。

(互易市場:www.change888.com)

註冊/登錄代表您已同意《客戶協議書》
  • 掃描下載MT4

  • 掃描下載APP

互易市場快訊-change8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