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財富34億踩雷始末:風控之殤還是“龐氏騙局”?
作者:管理員來源:www.change888.com 時間:2019-07-10 17:27:38
“其實,目前受承興國際牽連波及的金融機構還有不少,只不過他們很可能通過資金池業務將相關供應鏈融資壞賬掩蓋起來,避免自身聲譽因此受到較大沖擊。”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風控總監嚮記者透露。
金融市場從來不缺“黑天鵝事件”。
隨著博信股份(600083)(600083.SH)、承興國際控股(2662.HK)實控人羅靜突然被刑拘,諾亞財富頓時陷入“踩雷”風波。
7月8日晚,諾亞財富PO公告稱,旗下上海歌斐資產管理公司的信貸基金為承興國際控股相關第三方公司提供供應鏈融資,總金額為34億元人民幣,承興國際控股實際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詐活動被中國警方刑事拘留。
“目前我們不知道34億元供應鏈融資款還能收回多少,但相關的基金已經被延期了。”壹位諾亞財富上述信貸基金投資者嚮記者透露。
壹位諾亞財富人士則嚮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他們很可能陷入壹個精心策劃的騙局。
“與承興國際控股合作初期,我們核實過供應鏈融資業務所需要的應收賬款契約、相關發票與貿易背景,均確認真實無誤後才放款;但後來沒想到承興國際控股竟然在真契約裏滲入假契約,精心偽造了應收賬款契約與相關發票等資料。”他嚮記者透露。
記者多方了解到,不僅是諾亞財富受到波及,包括雲南信托、湘財證券等金融機構也“深受其害”,其中市場傳聞雲南信托約8億-9億產品或受影響。
壹位雲南信托人士嚮記者透露,他們正在統計受波及的產品及具體金額,壹切以公告為準,目前他們已採取措施保障投資者權益。
“事實上,承興國際精心設計的騙局之所以被揭穿,是近期諾亞財富發現這家機構擅自修改了資金劃轉流程,引發對資金流嚮的質疑,通過調查發現其中的貓膩。”壹位知情人士嚮記者透露。
在他看來,這場騙局被揭穿背後,摺射出金融機構在風控領域存在著諸多操作問題——承興國際控股恰恰是抓住這些金融機構的風控盲點與漏洞,精心編造了大量虛假契約瞞天過海成功“騙取”資金。
針對承興國際控股“騙局”,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在近日發出的內部信指出:“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經濟走到了周期的盡頭,當經濟下行,抵押品衰竭,資本品價格不再上漲的時候,暴雷的會越來越多,系統性風險也越來越大。作為有壹定規模的資管機構,確實很難百分之百規避風險。從這件事情的發生中,我們看到,管理上還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提升。”
“踩雷”始末
“至今都很難想象,承興國際是如何偽造應收賬款契約與發票等材料瞞天過海的。”上述諾亞財富人士嚮記者坦言。在最初合作期間,他們曾對承興國際控股做過盡職調查,發現承興和京東等大型電商機構有業務往來,且相關應收賬款契約、貿易背景與發票均真實無誤。
“這也是我們發行多期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產品嚮他們提供供應鏈金融融資的原因之壹。”他透露。
在他看來,由於基於應收賬款融資的供應鏈金融風控措施要求“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合壹,要做假絕非易事,只要其中出現“三流不匹配”的狀況,機構就會懷疑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可能存在“貓膩”。
“但是,如果融資方熟諳金融機構的上述風控側重點,並通過多次合作取得彼此信任,就可能存在弄虛作假,魚目混珠的操作空間。”壹位與承興國際打過交道的金融機構負責人嚮記者透露,承興國際恰恰就是這類機構,特別了解金融機構針對應收賬款融資與供應鏈金融融資的風控側重點。具體而言,他們特別會包裝“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壹是選擇京東、蘇寧等大型電商機構的應收賬款作為供應鏈金融融資的“底層資產”,令金融機構感到風險可控;二是通過以往的成功融資案例嚮其他金融機構“遊說”,讓他們相信類似業務穩健且有利可圖;三是通過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給自身增信,從而讓機構“吃下定心丸”。
他直言,不排除其中還有金融機構“內鬼”配合,因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只要金融機構核查每壹筆京東、蘇寧等大型電商機構的應收賬款契約與貿易背景,相關偽造資料就會“不攻即破”。
露出破綻
記者多方了解到,承興國際通過虛假應收賬款契約籌集的資金,主要用於收購上市公司股權與拓展大健康、文創IP營運、智能硬體等業務。2015年底-2017年6月期間,羅靜壹口氣控股型收購三家上市公司,包括博信股份(600083.SH)、香港主闆上市公司承興國際控股(02662.HK)與星加坡主闆上市公司CamsingHealthcare(BAC)。
壹位對承興國際頗為了解的業內人士嚮記者透露,此舉壹方面是為了給旗下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增信”,以便金融機構能給予更高的募資額度;另壹方面則是打算將大健康、文創IP營運、智能硬體等業務分別裝入三家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獲得更高的回報。
“但是,承興國際上述三大業務近年發展有些緩慢,沒能達到預期的資本運作收益。”他嚮記者透露。這也導緻承興國際只能通過不斷借新還舊掩蓋這個“龐氏騙局”。
值得註意的是,在日益嚴峻的還款壓力面前,承興國際的應收賬款融資包裝術也開始破綻百出。
去年博信股份年報顯示,公司被審計機構出具了帶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保留意見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壹是公司對3家公司的應收賬款大額計提壞賬準備的合理性需要重新“考量”;二是上市公司將2018年9月已經確認的營業收入調整為預收賬款的合理性。這背後,是博信股份旗下關聯公司可能將關聯方借款“包裝”成應收賬款還款,以此美化財務業績。
上述知情人士嚮記者透露,承興國際也在與諾亞合作過程中露出了破綻——由於前者擅自修改了資金劃撥流程令資金流嚮變更,引起諾亞方面註意,經過後者壹番調查,發現其中存在騙局嫌疑,最終導緻相關涉案人被刑拘。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諾亞財富已通過增加上市公司股票質押並查封上市公司股票(取得承興國際控股權)、查封相關銀行賬戶與固定資產、要求付款方根據債轉協議履行還款義務等措施,盡可能挽回資金損失。
不過,目前諾亞財富的資金追償遇到不小的“麻煩”,京東等機構先後否認相關應收賬款契約的存在,並直指承興國際偽造與京東的業務契約對外行騙。
京東方面指出,廣東承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即承興國際控股關聯公司)是京東的普通供應商,在京東有壹定的業務。在京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承興涉嫌偽造與京東等公司的契約進行詐欺。且諾亞財富旗下上海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被詐欺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沒有通過任何方式和京東進行契約真實性的驗證,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規和風險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
“這意味著當前諾亞可能很難從應收賬款付款方獲得資金用於兌付基金本息。”壹位私募基金人士透露。在他看來,目前諾亞財富要最大限度挽回資金損失,可能需要從上市公司控股權資本運作入手,畢竟上市公司殼資源依然存在壹定價值。
脆弱的風控
在業內人士看來,諾亞踩雷承興國際控股“騙局”背後,摺射出當前金融機構不小的風控漏洞。
“相比歐美金融機構主要根據融資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創造能力給予各類信貸產品支援,國內多數金融機構依然根據交易對手資金實力與抵押物,來判斷相關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的風險高低。”壹家保理機構負責人嚮記者直言。這無疑給予部分居心叵測的融資機構偽造材料騙取資金的操作空間。
他透露,上述截然不同的風控側重點,導緻國內金融機構對融資企業的違約風險與行騙路徑往往缺乏預判性——在歐美國家,很多企業在遭遇兌付違約風波前,其資金流往往會出現緊張“信號”;但在中國,很多企業在遭遇兌付違約風波或行騙行徑暴露(龐氏騙局或自融業務難以維系)前,資金鏈依然格外“充沛”,但壹旦“真相大白”,其資金鏈就會驟然斷裂。
市場傳聞在諾亞財富發現承興國際存在騙局後,羅靜曾跑到汪靜波事務室坦言“兌付不了,希望能繼續發產品借新還舊”,但汪靜波則決定報警。
壹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風控總監直言,當前金融機構更大的風控缺陷,是風控流於形式,盲目跟風“流行”。
“比如不少金融機構就看借款融資企業在其他金融機構同行是否成功募資,以此作為彼此合作發行產品募資的重要風控考核指標之壹。”他告訴記者,承興國際恰恰是利用金融機構的這個風控心態,將此前與諾亞的合作案例進行“包裝”,為自身從雲南信托、湘財證券等金融機構以同樣手法套取資金“增信”。
“其實,目前受承興國際牽連波及的金融機構還有不少,只不過他們很可能通過資金池業務將相關供應鏈融資壞賬掩蓋起來,避免自身聲譽因此受到較大沖擊。”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風控總監嚮記者透露。